![]() |
岐山臊子面,这道美食背后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?
面条是中国特有的饮食,而陕西人爱吃面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,如有谚云:“三天不吃面,浑身就痒痒”!陕西人只要有面,没肉没菜不要紧,端一老碗捞面,浇一勺滚油,盐搁得重重的,醋调得酸酸的,辣子油放得旺旺的,再捏一头大蒜,往门槛前一圪蹴,长长地挑起一筷头,红亮筋光,连吞带咽一老碗粘面三下五下就咥完了。 然后,再盛一老碗面汤,“咕嘟咕嘟”一气喝下,叫做“原汤化原食”。这时,陕西人撂下老碗,站起身子,揉揉肚子,接着再放开嗓子吼一声秦腔:“嫽咋咧!”心顺气长,当了神仙。 陕西人不仅爱吃面,而且会做面,油泼面、酸汤面、摆汤面、旗花面、麻食面、蒜蘸面……做出的面条大概有近百种,不过,最有特色的还是裤带面:面条像裤带;最有说法的则是歧山臊子面。歧山臊子面也叫“蛟(浇)汤面”,其所以这样叫,还因为有一段美好的传说。 相传歧山、眉县一带的一条大河里,生有一条蛟龙,每到夏季七、八月间,便要作威发作,闹得河水泛滥,两岸生灵涂炭,百姓苦不堪言。为官一任的周文王要造福一方。这天,周文王带了一万将士向蛟龙发起挑战,鏖战三天三夜,终于斩杀了这条长达五丈有余的蛟龙。为了犒劳将士,又听说蛟龙的肉不仅味道鲜美,而且可驱恶除邪,延年益寿,周文王便让厨工把刚刚斩杀的蛟龙剁成碎块,做成臊子,浇在面碗里吃。但蛟龙再大做成的臊子也不够上万将士食用,于是便规定只吃面不喝汤,把汤倒入大锅中重新加工再浇入面碗中,并因此而流传下了吃歧山臊子面只吃面不喝汤的习俗,又因为“ 蛟”、“浇”同音,因此,又把歧山臊子面称作“蛟(浇)汤面”,而且,据说直到解放后,周公庙内还保存着一口很大很大的饭锅,说是当年吃臊子面遗留下来的。 歧山臊子面不仅流传下了只吃面不喝汤的习俗,而且,直到现在,据说在一些偏远的山庄里,吃臊子面还保留着过去古老的庄重礼仪:这就是第一碗臊子面绝对不可以上席,而要端出去泼汤,即先敬天地,再敬祖宗,然后才可端上席,并在长者和贵宾动了第一筷后,大伙才可动筷享用。 由于歧山臊子面“薄筋光,煎稀旺,酸辣香”,而且又含有多种营养素,还便于消化吸收,因此歧山臊子面现在不仅走出歧山,来到省城,而且像永丰、永鸣等等这样的已经有了规模经营的餐饮公司,已将歧山臊子面的连锁店开遍西安大街小巷…
|
|||||||||||